
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,电报,作为历史悠久的通讯方式,似乎已经被历史的洪流所遗忘。然而,最近,杭州市武林广场的电信营业厅却因即将停办电报业务,而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光顾。他们并不是为了传递紧急的消息,而是想要体验一种已近消逝的生活方式。
近日,随着中国电信宣布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将于2025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,年轻人们开始了涌向这座城市的新热潮。从上海、北京到杭州,大家纷纷赶来发报,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让自己在纸质电报上留下一份“纪念”。在这波热潮中,单日发报量竟攀升至200多份,令人感叹电报的魅力依旧。
年轻的90后小孟就带着朋友,从上海专程来到杭州,只为给自己和家人发几封电报。虽然她从未接触过这一通讯方式,但电报在她爷爷和父亲的记忆中却深深烙印。她为朋友发了六封电报,还给自己寄了一份“增强无线电本领,保卫祖国安全”。其他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也选择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互送祝福,感受电报带来的仪式感。
其实,电报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能传递信息,更在于它那份无形的情感。任宏,杭州的最后一名专职电报员,在即将退休之际感慨万分。电报业务的逐步缩小,让这个古老的沟通方式步入尾声,任宏心中难免有些不舍,毕竟,他见证了电报80年代的鼎盛,那个年代,武林营业厅每天都收发着上千份电报。
这种用数字替代文字的通信方式在1837年诞生于世,若没有电话和互联网,那是多么迅速、便捷的沟通途径,电报也因此成为了那一时代最重要的连接纽带。如今,当人们猛然回首过去,发觉电报承载的不仅是沟通,更是一段段情感的寄托。
随着电报服务的渐渐消失,许多人处于不解与惋惜,他们逐渐意识到,原来电报的存在是那么珍贵,一个时代正在落幕。令人唏嘘的是,5月1日之后,若想发电报,唯有前往远在北京的联通西单营业厅。这让无数心怀怀旧之情的人们感到惋惜,也促使更多年轻人抓住最后的机会,向往那份独特的回忆与情感。
在这个信息化盛行的年代,电报的终结是否意味着一种情感的消失?如果大家再给一次发报的机会,想要向谁传达心声呢?可以想象,那些满怀稚嫩与热情的文字背后,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,是一份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考。
岁月流逝,然而那份对联系的渴望,对温情的追求,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每一次交流。也许,我们应该将这种情感延续下去。不妨问自己,假如再给你一次发报机会,你会想说什么?这不仅仅是追悔过往,更是一种期待未来的寄托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