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杭州武林电信广场营业厅的最后一封电报发给全体杭州市民,标志着杭州地区的电报服务画上句号。“此去光年,西湖烟雨皆入云;山河为证,永不消逝是初心。”这段温情的告白,是对电报服务的告别,更是时代奋勇前行的“入场宣誓”。
纵览中国通信的历史,电报曾是当仁不让的“时代弄潮儿”。1883年,杭州首条电报电路开通,这条细如发丝的铜线,把“八百里加急”的传统通信方式远远甩在身后,开启了中国近代通信技术现代化的进程。抗战时期,红色电波穿越封锁线,将胜利的讯息传播到四面八方;改革开放初期,上海用一年6000万份电报的繁忙景象,讲述着发生在中国大地的“春天故事”。
新千年,汉显BP机里弹出“您好”的问候,开启了民众直接文字交流的序章。曾经“母病速归”“今晚接站”的电文,见证了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;堆叠如山的电报纸,承载起民族奋进的集体记忆。
技术迭代的本质,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“扬弃”,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。20世纪80年代初,北京市电报每个字收费0.135元,10字就要1.35元,什么概念呢?按照当时一枚鸡蛋0.05元来换算的线枚鸡蛋的价格,堪称“天价”。电报因受字数限制、加之费用高昂,无法匹配现代社交的即时性、低成本需求,它的谢幕注定是历史的必然。这种新旧更替就像千年前的竹简,因笨重不便书写和传播退出历史舞台,纸张接过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。
如今,通信技术无论是方式还是媒介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进步,但电报催生的“精准、简洁、高效”表达基因,早已经融入中国人日常交流的血脉之中。短信框里跳动的三言两语,视频脚本上勾画的精炼文案,甚至与AI对话时不自觉蹦出的关键词,媒介一换再换,惜字如金的传统一直没变,何尝不是电报精神的时代传承?
当前,人工智能席卷全球,数字孪生重塑世界,万物互联开启未来。各种新技术重新“定义”着这个世界。杭州,这座“数字之城”,选择“终止电报服务”标定一个时代的落幕,一个数字时代的到来。新旧交替之间,我们清晰地听到了时代前行的铿锵脚步。
当杭州电报最后输入“03756015”(再见)的摩斯电码时,是告别更是前行。就像一百多年前,攥着电报纸的先辈们不会想到今天的互联网,此刻的我们也无从描摹二十年后的通信图景。但有一点可以断定这些承载着独特记忆的“老物件”,还会用带着锈迹的键盘讲述曾经“一字千金”的审慎与庄重。数字浪潮正似钱塘江潮奔涌而来,让我们张开双臂,迎接下一个潮头因为文明的进步、时代的发展,就是在否定与超越中螺旋上升的旅程。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6212006002 ICP备案: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甘B2-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:(甘)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:甘B2__20120010
主办: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: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()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()